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研究 > 基础研究 >
四海访谈:舒建华谈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经营及思考(中篇)

四海访谈:舒建华谈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经营及思考(中篇)

时间:2022-06-27 10:23:51 来源:四海书院 作者:

 四海访谈:舒建华谈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经营及思考(中篇)

 
 
王广宇
舒馆长,说到在北美生活过的中国艺术大家,有一位肯定是必须要说的,那就是张大千。张大千在南北美都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在美国的时间就是生活在加州,离开硅谷不远,大约一小时的车程。舒馆长之前做过一些张大千的展览,过眼经手的张大千作品也不少,跟他家族的成员,较亲近的朋友,以及门下弟子,也都有比较多的接触跟交流。可否分享一些你的见闻所得,还有在你看来,他这段异域生活经历对其后期创作是否有较大的影响?
 

03 说不尽的张大千
\

“我的老师‍‍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你把我的老师先当成一个画家,‍‍你就错了。‍‍‍‍他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才是一个画家。”(孙家勤)
 
舒建华
我是在读大学时就知道张大千先生,但真正多‍‍看张大千的原作,尤其是他后期的‍‍作品,还是到美国来以后。
 
‍‍2003年初,纽约的张清才医生和夫人康越莉建议我做一期王季迁先生的节目,因为旧金山也是王老经常盘桓之地,他是大藏家、名画家,也是大画商,我当然有兴趣,没想到王先生很快病逝了。节目没有做成,但张医生夫妇介绍我认识了‍‍王老的孙子王义强。义强以前做过纽约苏富比中国书画部的主管,早年也开过画廊,家学更不用说,他是我经营艺术的入门导师。从义强兄那里知道了一些张大千的信史。王季迁先生和大千先生的关系是非常深的。
 
‍‍侯北人和郑月波是张大千在加州‍很重要的知交。侯老对我和我们艺术中心的支持那是不用说的,我一有张大千画和相关问题就向他求教,真是小扣而大鸣。侯老和夫人知道我对大千先生有兴趣,特地送了我们一批珍贵的大千先生的文献资料,2019年我们有公开展览和出版。前年我陪张伟民导演的摄制组去侯老画室老杏堂采访有关张大千,侯老看着《长江万里图》印本,指着初出三峡那段上面的一抹白云,回忆说:“大千先生50年前,在少帅女婿陶鹏飞先生家里,给我们几个人讲解这个印本时,特地说‘这一抹白云是我的非常得意之笔’”。郑月波先生从1967年到1974年,‍‍在卡梅尔镇上开过一个画廊叫“中华艺苑”,跟张大千长期有交往,‍‍仅两人合作的画据说就有七八十件。另外,张大千在大陆的入室弟子伏文彦先生,1989年起,也移居到旧金山来了,伏老今年也102岁了。

\

《长江万里图》印本及侯北人记录稿
 

\

2013年伏文彦早年临摹张大千画稿展(右为伏文彦,左为侯北人)

 \

1974年2月,张大千题郑月波画:长夜漫漫何时旦。世乱不已,观月波写此,不禁喟然。对此茫茫,百端交集。
 
就是在与这些老先生及后人的真切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很多张大千先生的第一手资料。
 
2007年秋,我们办了一个小型‍的张大千作品展览,主要是张大千在‍‍离开中国之前,1946到1949年间的一些作品,‍‍大概是十几件。那次展览,张大千先生的公子也是晚年最得力的助手张葆萝先生,带着他的外孙女跟外孙女婿悄悄过来看了。‍‍他起初没透露身份,‍‍但是后来坐下来一谈,我就知道了。也知道我们的展览成功了。

2008年,台湾师范大学的罗芳教授和先生沈以正教授,由著名美术史家、圣何塞州大的高木森教授陪同,到我们硅谷亚洲艺术中心来,‍‍罗教授早年在台湾师大美术系,是溥儒和黄君璧的学生和助教,知道我对张大千‍‍很有兴趣,就推荐了她老师,也就是张大千先生的关门弟子孙家勤教授。孙教授是‍‍军阀孙传芳最小的儿子,幼年在北京由陈林斋启蒙学画。1964年,‍在台湾师大要晋升副教授之际,他中断了教职和事业,不远万里到巴西八德园,入室大风堂,也做了张大千先生的助手。
 
‍‍‍2009年秋,孙教授从圣保罗回台北的行程中,专门在旧金山停了两三天来看我。2010年5月,我们给孙教授办了一个很大的展览,也非常成功,‍‍‍‍很可惜,孙教授在当年的秋天,也就是举办展览5个月后,突然得退伍军人综合症在台湾去世了,才80岁。天妒英才,真是令人痛心。
 
与孙教授的接触,对我们研究张大千起了非常大的提升作用。‍‍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天在我办公室,有朋友送来一幅大千先生在八德园时期的粗笔山水立轴,请孙教授鉴定。他一看,说真。我收卷画前,准备量一下尺寸,做记录存档。孙教授还没等我打开卷尺,就说出尺寸,与我量的丝毫不差。我很吃惊。孙教授笑了笑说:“这批纸,就是我当年搭老师的好友董浩云先生公司的船去巴西时,随船带去的,在日本定制的,而且都裁好的,有好多刀。老师的这一类画,如果尺寸变小,还好说,如果尺寸变大,肯定不对。”过两天,我陪他和夫人还有罗教授去酒乡纳帕玩,聊天的时候,‍‍我就问孙教授,鉴定张大千作品有哪些秘诀?‍‍孙教授随口讲了一句,他说:“你看‍‍张大千老师的那些悬崖高士图(就是山崖上有一个高士站在松树底下),作品数量不少。看画就有窍门。”他喝了口咖啡,正准备娓娓道来,这时,孙夫人赵荣耐插了句话:“‍‍‍‍如果这个高士没有一种想往下跳的感觉,这个画就是假的。”‍‍‍‍‍‍孙老师高兴得说:“哈哈,Nancy讲得比我还好!”大家都笑了。果然言谈微中。这确实是真知深感者得所谓不传之密。 ‍‍高士虽然基本上都是文雅的、弱不禁风的,但在悬崖上表现他的野性和临危不惧,甚至有一种冒险的冲动,张大千就是要表现那一瞬间的感觉和意识。孙教授和夫人讲的真是金玉良言,‍‍对我‍‍影响很大。

\

2010年5月,孙家勤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演讲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0年5月,我们特别请孙教授做了一次公开的演讲,题目叫做《我的八德园岁月》,就是请孙老师谈一谈,他‍‍在八德园和张大千先生在一起的四五年时间的心得。‍‍孙老师在那天演讲中,很诚恳地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我的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书法家,是一个诗人,‍‍是一个美食家,还是一个造园的专家,‍‍另外他在佛学方面,京戏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所以我的老师‍‍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你把我的老师先当成一个画家,‍‍你就错了。‍‍‍‍他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才是一个画家。”这段话对我启发很大,如冷水浇背,心中一震,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也好,书法家也好,‍‍一定要有很深的综合性修养,而不只是某一方面的技艺。我后来听许多朋友说,这场演讲对他们也是印象至为深刻。
 
有一天,孙教授还聊起张大千的美食逸事。他说,有一天陪张大千先生散步,在五亭湖边休息的时候,他就大胆地问了一句,“‍‍老师,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吃上?”因为张大千对吃是很讲究的。我们平常煲个汤,‍‍拿个砂锅在炉子上炖就行了。张大千是用‍‍一口半米高的大坛子,然后用‍‍很粗的稻草绳一层一层缠在坛子外面,把备好的佐料汤料进坛放好,再在地上‍‍挖一个洞,‍‍洞中放炭火草泥,把稻草绳点着,埋‍‍在泥土里。‍‍焖两天后,汤才拿出来。孙教授当时三十多岁,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张大千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喝汤这件事上。他说老师就讲了这些话:“如果没得吃,那就不讲究了,但是如果有的吃,为什么不吃好一点呢?我们搞艺术的人,画画的人,‍‍一定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感觉,‍‍在‍‍饮食上有敏锐的感觉,‍‍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就是说这个东西差一点点,‍‍你都要能够感觉出来。‍‍在这一点上,‍‍烹饪跟画画、写字是一样的。”

\

1972年张大千为高岭梅之子高镭在斯坦福购物中心开的西南餐馆手书菜单
 
因此,我是感觉很荣幸请孙教授来做展,不只是一个画展,‍‍他对我本人的提高,对艺术中心的提高,甚至对艺术中心观众艺术修养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如今,孙教授去世已经11年,‍‍每次想起,我们都是很感念他,他分享的这些话并不是他事先准备好的,而是信手拈来,古人说咳吐成珠,一点不假。
 
‍‍2010年,我们举办了孙家勤先生的大展,2014年,‍‍做了《大风飞扬:张大千和门下弟子画展》,2016年,做了伏文彦先生的书画大展,并给出了书。记得2014年我们做大风堂门下弟子画展时,请伏老做了‍‍场演讲,伏老回忆说1947年大千先生有次从北方回上海,住在李秋君家,“有一天很晚了,摆完龙门阵,客人散去时,老师嘱咐我留下来,带我去里边的小书房,打开一卷清宫内府旧藏的青绿山水卷子,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天津大古董商靳伯声想卖给老师,让老师先带回南方看了再说。我看的时候,老师问了一句:‘伏师兄(这是他老人家的口头禅),你看上面水画得如何?’我光注意山,没留心水,转过眼来细看,说:‘确实很清润,比山色淡雅许多,显得烟波渺渺。’老师点头,又问‘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摇头。老师这时候指着卷子绫边开裂的一道口子,说‘你往里边看,王希孟是从绢的背后上颜色画水,反透过去,画面水色就不会那么浓了。’”

\

2015年,伏文彦在讲述师门经历
 
2013年我们艺术中心与旧金山的州立大学美术馆、中华文化中心和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水墨时刻》大展,系统梳理美国亚裔水墨绘画,在州大美术馆馆长Mark ‍‍Johnson教授得联系下,我邀请到了世界知名中国艺术史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从牛津大学来我们艺术中心演讲,并与老朋友侯北人对谈,放映了苏教授1967年去卡梅尔摄制的张大千彩色电影纪录片。苏教授1960年代中期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近20年,是1967年斯坦福大学博物馆张大千画展的策展人,那是张大千在美国第一个重要画展,他对张大千的研究有开创性贡献。他晚年有个重要观点,说“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中国画家很多都生活在美国”。2013年公布之后,有不少争议。但值得我们研究。

\

苏立文在欣赏张大千泼彩作品
2017年,做了《大千艺术墙——大风堂三代画展》,所有的展出藏品‍‍都是由张葆萝和他的姐姐张心瑞两家人拿出来的,‍‍张先生还平生破例,为展览写了序言。他是张大千先生晚年最重要也是最得力的助手,‍‍但从来不对父亲公开发表看法,更不要说写文章了,这一次为这个展览,他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展览是2017年2月,也就是农历正月开幕的。张先生当年7月就去世了。所以,这个展览也可以称为是他的“天鹅之歌“吧。整个展览有80幅作品,张先生自己的作品只有6幅,‍‍‍‍剩下的都是他父亲张大千、伯父张善孖(张善孖抗战中期去世,张葆萝过继给伯父,所以张大千经常称亲生子为“侄”),以及他父亲的门人弟子以及张家晚辈们的‍‍‍‍作品。

\

2017年2月,《大风堂三代展》开幕,前排左起:林木、张心瑞、张葆萝、侯北人、伏文彦

\

1952年1月,张大千在港接到从北京出来的张葆萝,创作《南海观世音图》,命张葆萝书《心经》
 
2019年,张大千先生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我们又做了‍‍《张大千加州岁月:文献与作品》展,‍‍‍‍系统研究并呈现了张大千在美国尤其是在北加州的这一段经历的第一手的资料。‍‍正如我在展览序言中说的,中国画是什么,中国从哪里来,中国画到哪里去,这三个大问题,张大千比其他中国画家们给出更出色的答案。

\

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另外我们还协助了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系张伟民导演摄制大型电影纪录片《张大千在海外》。此片已历时8年,目前进入后期剪裁阶段。希望此片能早日面世。

\

纪念展开幕。左起: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左一),张心瑞、彭辰、舒建华、萧岱文(张大千外孙女)
 
王广宇
他的后人现在还住在卡梅尔那一带?
 
舒建华
卡梅尔有。张葆萝先生曾说,张家的后人在加州各地加起来有50多位。
 
王广宇
张大千先生来加州是在他去巴西之前还是巴西之后?
 
 
舒建华
之后。大千先生是1954年在巴西定居的。定居之后,1955年开始建八德园。到了1965年左右,巴西政府通知他,说他的庄园在水库的规划区里边。于是,‍‍‍‍大千先生就决定搬到加州来。他决定移居加州是1967年,‍‍正式搬过来买房子是1968年,‍‍最后离开去台湾是1976年初。定居加州期间(初期也会去八德园,处理搬迁善后之事),是他‍‍艺术创作中一段很重要的时光。尤其是加州的阳光,‍‍对‍‍他的创作是很有影响的。

\

1975年,张大千在十七英里海岸线
 
‍‍‍‍‍‍1960年代中后期是张大千泼彩最重要的大成期,他非常喜欢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他重要的代表作《秋岚夕照》就是描绘优胜美地的国王峰的。他和郑月波先生同游过内华达那边的大峡谷,有没有留下重要作品,目前我还不清楚。蒙特利半岛17英里海岸线景区的海色光影变幻和多姿多态的松柏给了张大千丰盈不可数的灵感。他在加州时有一次和侯老他们聊天,说他泼彩时用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已经得心应手如同水墨,这是何等的自得和自信。张大千这一时期的泼彩作品的青和绿、光和影的效果,神幻莫测,具体画面上看是山色云霞,但实际上大师的很多真实的灵机却是来自日夜相处、随时可见的海浪涛声和朝晖夕阴。

\

1999年,《秋岚夕照》在旧金山州大美术馆纪念张大千百年诞辰时展出,右为伏文彦

陆旸
舒馆长您好,我对张大千有一点一直比较感兴趣,就是为什么他最后选择回台湾。我目前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资料, ‍‍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家居住在国外,他创作的源泉就断了。也有人说可能是一些个人原因。‍‍舒馆长跟张大千家人、友人及弟子有比较多的联系,那么就你看,张大千后来回到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舒建华
应该是财务上的原因。1973、1974年,西方发生石油危机,对张大千画的市场打击很大。他在海外前半段的生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并不是卖他自己的画,而是卖古画。这些古画,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巨眼珍藏;再是他自己改装过的,就是说他在市场上收进一些残缺的古画,以精鉴断代判名后妙手添补,再付名手装池,使古画起死回生;第三种是直接作假,就是时人常说的“大千狡狯”。后面两个利润很丰厚。我举一个例子,前年,我们举办张大千诞辰120周年文献展的时候,邀请美国专家叫John Seed来做闭幕演讲,比较张大千与毕加索,他披露了一个材料,说1956年张大千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做敦煌临作和所藏古画展,第二年,他把其中展过的一张唐朝韩干名下的《圉人呈马图》,以8万美金转让馆方收藏,那是一个天价,半个世纪后,馆方研究后私下承认“此画不古”。
‍‍
再举一个例子,1973年3月,美国洛杉矶一个画廊展览张大千自己的泼彩画,‍‍‍‍其中,有一张非常有名的泼彩,是《春山积雪图》,‍‍这张画现在台湾,‍‍你想那么好的顶级代表作当时画廊才卖了3000美金,他拿到手差不多才1500美元。

\

春山积雪图,洛杉矶克伦恩画廊1973年3月展售
 
‍‍美国的石油危机相当于一个金融危机,‍‍整个‍‍艺术行自然不景气,同时,张大千原来的藏画都出清了。《溪岸图》让给王季迁,‍‍最心爱的石涛《野色》册页让给了赛克勒,‍‍压箱底的最好的东西都卖掉了,‍‍‍‍他自己的画又‍‍卖不出价钱,加上‍‍他当时的身体也不好,‍‍所以选择回台湾去安养老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我想大千先生暮年回台湾,也是不得已。好处是生活更加方便,尤其是看病,另一方面,应酬排山倒海,连一直喜爱的看京戏也变成苦差。他给原来的邻人王渤生、林慰君写信,说在加州的清闲岁月已遥不可得。

\

1975年,张大千与友人在旧金山观看京剧名家金素琴演出后,数月后赴台。右一为姚克,右二为侯北人,左一为何凤山,左二为夏道师,左三为王生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