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孖
张大千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大千传奇 > 艺术人生 >
张大千在敦煌

张大千在敦煌

时间:2023-08-16 16:57:11 来源:盐阅读 作者:梓盐

张大千在敦煌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是中国美术馆70年馆庆,压箱底的好画都拿了出来。我曾多次到美术馆看展。其中一次,遇见一位热情专业的美术老师。他给我讲解了很多画作,而且解答了很多关于绘画上的疑问。
他说:北京是学习书画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众多各式各样的作品,这是学习绘画非常关键的地方。你只有看得足够多,才能有你自己的表现方法。
回去之后,我在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中国绘画的图书。其中有一本是《跟着张大千寻梦敦煌》。数年前,我去敦煌游览,听说过张大千在敦煌的一鳞半爪。此次正好详细了解一下。
读过这本书后,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第一,张大千在1941年,人在中年,名利双收,然而他能够抛家舍业,远赴不毛之地的敦煌,整整待了两年七个月。这种类似苦行僧的磨练,强烈击打了空调屋里刷视频的我的内心。
第二,张大千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称誉如此之高,我想从他的传记里去寻找痕迹。而张大千在敦煌的历程,就是他艺术水平飞升的重要里程碑。他一扫明清人物画的羸弱,开启了刚健饱满的人物画作风格。这对于今天我们说的文化自信也非常有启示。
我把《跟着张大千寻梦敦煌》一书做了简单梳理。


一、至尊秘籍
1941年农历九月,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中,兴奋地提起毛笔,在洞窟左边空白墙壁上写下了几行字:
“此莫高窟壁画之白眉也!是士大夫笔。后来马和之得其一二爪,遂名家。辛巳九月,蜀郡张爰大千来观,赞叹题记。”

\

这几句话什么意思呢?
“此莫高窟壁画”指的是莫高窟第17窟北壁西侧的侍女像;“白眉”,指的是同类当中最杰出的;“马和之”是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辛巳”,是1941年。
张大千认为马和之是得了此莫高窟壁画技法的一些皮毛,因此成为一代名家。
八十多年过去,我们仍能从这面题字中,感受到张大千当时的赞叹与欣喜。一个以绘画作为自己生命的人,亲眼看到了绘画中的秘籍。这种兴奋与喜悦是难以掩饰的。
而张大千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敦煌莫高窟之行,也会像武侠小说中,误入绝境的侠客,不经意间得到了武林高手望尘莫及的至尊秘籍。敦煌会成就自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1941年的敦煌莫高窟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至宝。就今年北京来说,至少有三四场莫高窟的展览。暑期一到,各地向莫高窟游学的学生塞满了沙漠,有人戏称,当年攻打匈奴也没有见过这么多人。而沙漠中的骆驼,也一匹匹累得半死。


\

这种盛况,恐怕是当年建造莫高窟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是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莫高窟位于敦煌境内鸣沙山上。

\

相传十六国时期,有一名叫乐僔的僧人,行走到鸣沙山,忽然看到山上金光万丈,就好像有千万尊佛在闪闪发光。于是乐僔和尚在此修建洞窟佛像。从此之后,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千年,修建洞窟无数。
到现在,莫高窟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 流落全球经文不可计数,莫高窟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不可比拟的世界文化瑰宝。游人趋之若鹜,排队几小时,只为见一眼千年以降的壁画,这也是能理解的。

\

而1941年的敦煌可不像现在这样。敦煌在近代时期,遭遇过三次非常致命的毁坏。
第一次是清末白彦虎之乱。
19世纪七十年代,西北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回回之乱。主要头目之一的白彦虎在在敦煌附近烧杀抢掠,遭到当地军民顽强抵抗。
溃不成军的白彦虎一路西逃,来到莫高窟。一者是为了发泄对敦煌军民的仇恨,二者是白彦虎是回回,对莫高窟的佛教文化有天然排斥,于是白彦虎所带军队对莫高窟进行了惨烈地破坏。他们烧掉了洞窟之间的木质走廊,毁掉了佛教彩绘头像和壁画,到处都是黑烟弥漫,狼籍四散。
第二次劫难我们非常熟悉。

\

1900年6月的一天,居住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一处洞窟壁画似乎是空心。他小心打开壁画之后,发现了数万件的佛教经卷。
王道士一心想修缮洞窟。连续七年,他捧着这些宝贵的经卷,历经几百里,多次找到当时的地方官员寻求保护,甚至向慈禧上书,当时政府却无一人理睬他。
就这样,奔波七年,毫无所获的王道士心灰意冷回到他栖身的小洞窟。直到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听说了莫高窟的故事,假称自己是唐代高僧玄奘的粉丝,用40块银锭从王道士手里换走了24箱经文和5箱刺绣。至此之后,各国的盗贼闻风而至,几乎搬空了敦煌藏经洞的文物。
这是敦煌在近代经历的第二次大劫。
莫高窟在近代的第三次大劫——遭遇白俄残匪破坏——不久之后也开启了
1921年,一股残存的白军被安置在敦煌莫高窟。他们是被俄国政权打败的白俄军匪,流窜到了中国西北。当时新疆方面派出的118名骑兵押送这些白军,抵达敦煌。为了敦煌城内的治安,就把这批白军悍匪安置到了县城50里外的莫高窟中。
这批白军在莫高窟驻扎长达5个月之久,他们把洞窟和寺院中的木质门窗、匾额拆卸下来,当成烧火的木柴生火做饭,洞窟内的很多壁画被烟熏火燎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他们还毫无来由地在壁画任意涂抹,对塑像断手断脚,凿目挖心掏腹。莫高窟的绝世珍宝第三次遭受巨大破坏。
时光回到1941年,彼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列国瓜分,国内连年战争,积贫积弱。位于大西北的敦煌莫高窟此时虽然名义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却跟没人要的孩子差不多。
莫高窟文化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地认可。至于其中壁画雕塑的美学价值,时人多半认为,那不过是“农家乐”般的涂鸦一样,是低俗的工匠绘制的水陆道场不入流的作品。
而那时的张大千是什么样子呢?
三、1941年的张大千
张大千,出生于1899年的四川,家业丰厚,天赋英才,拜前清碑学大师为师,赴日本留学深造,传统与革新,在张大千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

25岁时,张大千既已成名,诗、书、画、印,无一不精。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和溥心畲,并称为“南张北溥”,名噪一时。
日本侵华之后,张大千不幸滞留北平,靠着和日本人虚与委蛇,才把自己画作和收藏的珍宝辗转上海、香港,最后运回四川老家。
劫后归来,张大千年近40,年富力强,正是艺术生命最蓬勃的时期,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四川青城山,坐拥名利,美妾知己,环绕身旁,一个画家在世俗能拥有的,大概不过如此了
而此时的敦煌莫高窟,依然在西域的凄风苦雨中默然伫立,它还是下里巴人世俗绘画的象征。它和富庶的天府之国中名利双收的张大千,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1941年,42岁的张大千做出了一个让任何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他将偕家眷子弟,远赴西北,开启了敦煌之旅。当时的张大千也没想到,自己在敦煌一待,就是将近三年的时间。
四、一进敦煌
张大千为什么要去敦煌呢?据他自己在敦煌画展的序言中说到,自己平生看过多幅古人的画作,宋元之后的真迹,还有不少,而唐代之前的真迹,就非常少见了。
而张大千在求学时代就听说了敦煌彩塑,后来多次听友人介绍,心驰神往。自己遍观古画,却没能够看到足够量的唐以前的真迹,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啊。于是他下定决心,远赴西北,弥补憾事。
这就像极好美食的老饕,宁可翻山越岭、爬上险峻的高山,潜入深不见底的谷底,也要一尝传说中的珍馐。
我们现在打开地图,青城山所在的成都距敦煌莫高窟直线距离1800公里。在高速公路自驾需要一天一夜时间,乘坐飞机需要两个半小时。以现在的交通工具,从成都到莫高窟,仍是费心费力之旅。

\

而八十多年前的境况是:中国内忧外患,西北兵患四起,所行四处无路。张大千敦煌一行,充满了极大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而且张大千并非是去旅游,他带了包括各种颜料、画布的500多公斤的行李用具。
一行人先是搭乘飞机,从成都飞往兰州,然后雇用卡车,沿着河西走廊西行。遍地黄沙,满目疮痍,不时有土匪出没。
国民党第八战区东路总指挥鲁大昌派兵护送一行人到武威,再由驻军骑兵国民党第五军军长马步青派兵随行到敦煌。
飞沙走石,瀚海风涌,时不时黄沙掩路,狼群呼啸,有些地方汽车也无法通行。加上一路难免有宴请应酬,张大千此行,从春走到了夏,直到一日深夜,一行人才到达敦煌莫高窟。
众人安顿下来,张大千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与好奇,提灯走进现第285洞窟观赏壁画。光线虽然微弱,但是张大千眼前却是一亮,这座石窟中有一尊高达数丈的大佛,倚山而坐。洞窟内有彩绘侍女图,面部丰满,线条柔和有力。张大千驻足久久,不舍离去。
如果说最初来敦煌,张大千多有猎奇心境,而看过敦煌壁画,尤其是他梦寐以求的六朝隋唐真迹之后,张大千意识到“既入宝山,岂能空手而回”。
接下来,张大千决定在敦煌长期住下,他请人清理积沙,修整道路,最要紧的是,对石窟进行梳理和编号,便于今后工作。
经过5个月时间,张大千带人整理编号了309个洞窟。接下来的工作更为繁琐。他们逐一对这309个洞窟内的塑像、壁画、题记等进行登记,并对其中精美的壁画展开临摹。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程。
第一,莫高窟周边环境极为恶劣,地处沙漠,窟内夏日要穿棉衣,冬天苦寒更是难熬,真个是“狐裘不暖锦衾薄”。方圆数里人烟稀少,只一项吃的物品就供应艰难,这对是美食家的张大千,是严重打击;
第二,莫高窟内光照稀少,白天工作时间短,为了加快进度,他们不得不点着烛火,夜以继日地工作。遇到寒冬,洞内滴水成冰,墨水常常结冰,别说手脚冻得僵硬生疮了;
第三,窟内狭窄逼仄,画布和人的身体都难以伸展开来。而且壁画年久漶漫不清。在临摹时,要准确画出原作,要耗费很大的眼神与脑力、体力,长时间如此工作,极为劳累;
第四,张大千一行是自筹费用,时间一长,资源耗费严重,尤其是颜料和画布,捉襟见肘。况且,张大千过去多画传统画,对矿物质颜料并没有那么熟悉,很多颜色,调出来好看,真到画布上,和壁画原作相差甚远。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1941年底,张大千一行人不得不返回兰州,筹集资金,补充物品,准备在莫高窟做长久打算。
期间,张大千曾经两次冒着严寒,进入与莫高窟有着密切联系的“榆林窟”,观赏临摹。
榆林窟内有着极为精彩的壁画,尤其是第25窟,可以说是现在唐代壁画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

\

这些壁画从画面的组织、结构、表现技巧和人物形象上,都显示了唐代人物艺术上的高度成熟。这些和张大千心中所追寻的“艺术大美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

五、二赴敦煌
再次赶赴莫高窟之前,张大千做了几件事。
第一,他中途拐了一个弯,他干嘛去了呢?原来,他拜访西宁的塔尔寺。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便是“壁画”。张大千向五位藏族画师请教藏画的画法,讨教相关的技巧。不但如此,张大千搭上关系,经过当时的“西北王”马步芳允许,带着五位藏族画师,与张大千共赴敦煌。

\

有趣的是,张大千拜访塔尔寺期间,正值春节,西北各民族的人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美丽的蒙藏姑娘,身着艳丽的服饰,面容健康饱满,这让张大千想到了敦煌壁画中的仕女图。

\

那些仕女图画像丰满健壮,颜色鲜艳,气息朴厚,令人感到生意盎然。于是张大千当即画了很多速写,记录下那些美丽的蒙藏姑娘。
第二,为了敦煌临摹工作的顺利进行,张大千命人采购了几百斤的矿物质颜料。比如藏蓝、藏绿、朱砂,这些珍贵的颜料每斤价格都在四五十两银子。可见花费之巨,我们现在几乎无法想象。
第三,张大千凭借积累的关系,打通渠道,确保在莫高窟所用的一切物品,可以定期补给。
后顾无忧,万事俱备,1942年3月,张大千一行从西宁再入敦煌。这次有藏族画师的加入,很多工作变得十分顺利。因为藏族画师非常擅长研制颜料和缝制画布。这些颜料和莫高窟壁画的颜料颜色极为相近,而他们烧制的木炭条,也特别顺手好用。莫高窟内很多壁画有金粉,藏族画师也善于处理这些金粉。所有一切,让张大千十分欣喜。
六、张大千的收获
而张大千自己,深入莫高窟这座宝山,观看了大量壁画。收获更是不可胜数。
第一,这些画作,给张大千提供了开阔的眼界,在他的绘画当中,注入了勃勃生机。

\

我们来看中国绘画史,宋元之后,多文人画。文人画的特点是什么呢?
文人画的作者大多是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他们追求的是超凡脱俗,在意表达内心的思想,而排斥“匠气”。
你看苏东坡的竹石、徐渭的泼墨葡萄、黄公望的山水,八大山人的怪石白眼鸟,无不表现画家心中的思想。这些自然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瑰宝。
然而,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文人画不太重视人物画,从明清之后尤是如此。你看明清的美人图,总是纤腰一把,眉目含愁,美则美矣,生气不足。

\

张大千善画人物,他早期的人物画作也是如此风格。美人疏淡柔弱。而敦煌后的画作,色彩丰富亮丽,面容饱满圆润,精神刚健有力,远远超脱了明清以降那些单薄萧疏的人物图画。张大千后来说到,“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他的画彰显了中华饱满旺盛的生命力。这在当时和现代,都有非凡的意义。

\

第二,莫高窟画作用色多是矿物质颜料,颜色古艳大胆。经过莫高窟的洗礼,让张大千对绘画色彩的认识,跨上了新的高度。
中国传统画,多以黑白水墨画为主,我们现在去美术馆看古代的画作,除了黑白,少有其他颜色。这跟文人画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这就造成中国画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太会用色彩。
而莫高窟的壁画,金碧辉煌,敷色浓艳,这对张大千关于用色的有了极大的启发。后来,张大千成为“用色(彩)最成功的彩墨大家”,晚年开创了泼彩技艺,不能说没有敦煌壁画色彩的启示。

\

第三,莫高窟壁画线条对张大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莫高窟壁画当中的线条往往勾勒极为细腻严谨,笔墨交待极其清晰,行云流水。而表现出的人物服饰劲健有力,摹绘的面容手势精细生动。

张大千临摹了大量壁画,拿临摹佛像菩萨的手相来说,张大千是一绝。不管是北魏、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还是宋、西夏,张大千一见便识、了然于胸。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本来就是张大千的强项。而巨量的临摹,让张大千的绘画更达到旁人难以企及的精准高度。

由此可见,敦煌莫高窟这座宝山,确实是给张大千带来了巨大的宝藏。
六、功过是非
张大千两入敦煌,面壁两年七个月,对莫高窟壁画进行编号、记录、整理,临摹大量精美作品。于1943年8月,在兰州举办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让海内外更多人看到敦煌壁画的价值。
而且张大千当时广泛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保护莫高窟壁画,而且身体力行,对洞窟做了开拓工作。
这样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然而,也留下很多说不清的是非。其中张大千最大的罪名就是“毁坏壁画,盗窃文物”。为什么呢?
第一,“盗窃文物”一条,很难讲清。敦煌莫高窟壁画,由于连续几次大的浩劫,根本没人知道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到底藏有多少经卷。
张大千在莫高窟毕竟待了两年七个月之久,有人指责他盗取文物,但这很难说明。
第二,“毁坏壁画”一条,现今仍能看到张大千一行人当初在莫高窟中的题字留痕。除此之外,莫高窟历时千余年,比如有些隋唐壁画,到了宋元时期,已经残破。于是有人就用泥浆覆盖,画上新画。这些新画慢慢也老旧不堪。张大千爱六朝隋唐,而轻视宋元,有时难免剥离外面宋元以来看不清的壁画,为的是一睹里面六朝隋唐的壁画。这样一来,确实是“毁坏壁画”了。
历史上的功过是非,难以评判。而对于张大千个人来说,只有巨大的收获。以千年巨量古画,滋养张大千一人。使得张大千的眼界心胸、绘画技法,都更上层楼。
后期,张大千以日本为跳板,进军全球。而且因为一只眼睛失明,画作从具体转为抽象,在当时“抽象表现主义”风靡的世界画坛上,也站稳脚跟。
纵观张大千的一生,遍观中国传统绘画、敦煌壁画精品,日本浮世绘,“立体主义”与“野兽派”等作品,精细临摹,大胆创作,创造出了大千山水、大千仕女、大千荷花、大千泼彩的“ 大千四绝 ”。最终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五百年来第一人”,在迄今为止,近现代美术史上有着无人可与比肩的艺术地位。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朝乾夕惕、焚膏继晷,终成一代圣手。

\

七、尾记
敦煌如今已成显学,无数优秀人才前赴后继,以保护敦煌为己任。虽然还有历史的疤痕,但是敦煌的未来肯定是愈加美好的。
张大千先生于1983年1月20日,在台北病逝,结束辉煌灿烂的传奇人生。
而对于我们现在每个人,可以轻易驻足在敦煌的画展,或者在博物馆、画册上看到张大师的作品。
《跟着张大千寻梦敦煌》一书,教会了我两件事:
第一,一个人应该怎么样才能不断进步;第二,一个人应该过怎么样的一生。
对于第一个问题,张大千用他的一生已经告诉我们,依托于天赋,成长在不断纳新,突破于个人的大胆创造。
对于第二个问题,张大千用敦煌的经历告诉我们,世俗的名利固然重要,肉体的声色享乐也应该经历。但是,这些都比不上人心中最钟爱、最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你的心之所至,一切皆为你让路。路上虽有荆棘有泥泞,但你的心永远是年轻,灵魂永远是热烈。
致敬每一个为理想奋斗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622号